今天是
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育教学>课程故事>详细内容

课程故事

手”护成长——小(2)班课程故事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12-19 15:10:09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“手”护成长

张怡婷

动缘起

“大拇指是爸爸,爸爸开汽车,滴滴滴。

食指是妈妈,妈妈洗衣服,唰唰唰。

中指是哥哥,哥哥会打球,砰砰砰。

无名指是姐姐,姐姐学跳舞,啦啦啦。

小拇指就是我,我会敲小鼓,咚咚咚。

在一次与幼儿玩手指游戏结束后,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,发现自己的小手有好多的秘密。

“老师,我的手指和他不一样。”

“我有五根手指。”

“我的手上流血了。”

“手”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得力助手,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手,知道手的重要性,学会保护双手,我们开启了小手的探秘之旅。

教师的支持和思考: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指出:“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、合作者、引导者。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、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,把握时机,积极引导。”孩子们对小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兴趣,一场关于探索小手奥秘的旅程就此开始啦!

小手探秘初体验

 

 

(一)认识小手

“我的手上有很多线。”

“都是两只手。”

“每个手指都不一样长。”

“我的手上有指甲。”

“我的线比他多。

通过仔细观察和探索,我们发现:每个人都有两只小手,小手可以分为手心和手背,每只手都有五根手指: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拇指。手心有很多纹路,手指有指甲、指纹和关节。

 

(二)小手一样吗?

小朋友们对手部形态和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,也提出了新的问题:“每个人的手都是一样的吗?”

“老师你看,我的手和他不一样大。”

“你的手比我的手白呀。”

“老师的手最大。”

“我爸爸的手比我的手大。”

原来,每个小朋友的手掌大小、小手肤色、手指长度都各不相同,每个人的手都不一样。小朋友和老师的手是不一样的,小朋友和小朋友的手也是不一样的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,更没有长得相同的人,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。

 

(三)探索指纹

在观察手的过程中,孩子们不仅发现了我们的手有手指,还发现了一圈一圈的指纹。

 

1.指纹的形状

“这些圈圈是什么?”

“有点像小小山。”

“我的圈圈和你的圈圈长得不一样。”

师:手指上一圈一圈的线是指纹,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有的长,有的短,有的大,有的小,它们有不同的名字,有斗形纹、箕形纹、弓形纹等,它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

师:我们一起了解了指纹的种类,大家来看看自己的指纹属于哪种吧。

 

2.指纹的作用

“咦,指纹有什么用呢?”

“我们家的门是用指纹开的。”

“我妈妈的手机摁一下就亮了。”

“我爸爸的手机也是用指纹开的。”

指纹不仅可以解锁,还能用于鉴别身份、用于识别身份呢!

幼儿的经验和学习: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,在感兴趣的话题下幼儿有话可说、敢说、愿意说,有自己的想法。幼儿一起谈论小手的样子以及手的大小、指纹,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对于语言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。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,他们会更加乐意观察自己的小手,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,为下一步小手的探索打下了基础。

教师的支持和思考:纲要中指出,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、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,把握时机,积极引导。真诚地接纳、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,在说一说、试一试的过程中,自主地尝试发现。

小手的秘密

孩子们在观察小手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现。在游戏时,沐妍做起了停的动作,孩子们觉得很有意思,纷纷模仿了起来,其他小朋友还做出了不一样的动作。

“再见。”

“耶,好开心!”

“好的。”

“嘘,别说话。”

“比心,爱你哦。”

  

我们的小手可以做出许多不同的手势,每一种手势所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,原来我们的小手和我们的小嘴巴一样,也可以说出不同的话呢。通过学做简单的手势,让幼儿感受手的重要性,可以传递信息,表达情感。将手势游戏融入日常生活,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,使其在活动中注意力更加集中,也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。

教师的支持与反思:一个看似随意的手势,却包含了不同的意思,手是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,是孩子们所熟悉的,但这个熟悉仅仅是只停留在表面和表象,真正的探究确是缺乏的,所以,要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小手,就要让孩子们感受小手的有趣、有用。

小手本领大

一、能干的小手

师:小朋友们,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小手,那我们的小手有什么本领呢?

(一)小手会劳动

1.我用小手穿鞋

 

2.我用小手吃东西

 

3.我用小手扣纽扣、拉拉链

 

 

(二)小手爱游戏

 

小手会拍球

    

(三)小手能为别人做什么

照顾植物宝宝

 

帮助别的小朋友

 

小手学会了各种本领之后,我们不仅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还能成为老师、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呢。

 

二、假如没有小手会怎么样

“没有了小手,我就不能翻书了。”

“没有小手,我们就不能画画了。”

“还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。”

 

幼儿的经验和学习:幼儿围绕着小手探索出各种有趣的活动,了解小手的用处,从而喜欢动手,乐于尝试,促进手的动作及小肌肉动作的精细发展。在与小手互动中使幼儿的手更加灵巧,能做更多的事,从中体验用自己小手进行自我服务与帮助他人的快乐,从而乐于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。

教师的支持和成长:带着问题去观察、去探究,事实上是孩子们积累经验与方法的过程。老师的直接给予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,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。这样亲身实践的过程更能让孩子们深刻体会,并且能够激发孩子主动思考。同时,通过交流讨论帮助孩子梳理经验,获得有效信息。《指南》中指出,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。

保护小小手

“我的手指流血了。”

“老师,她在挖鼻子。”

“老师,他把手伸进柜子底下。”

 

孩子们每天都用小手做许多事情,却不知道怎样保护小手。他们经常把小手伸进缝隙里玩耍,还会有吮吸手指、啃指甲盖的不良习惯,这些行为不仅不卫生,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。小朋友们也动脑筋想出了许多保护小手的好方法,一起去看看吧。

1.七步洗手法

“多洗手。”

“不去碰脏脏的东西,这样我的小手就不会有很多细菌。”

“要认真洗手,才能消灭细菌!”

通过学习七步洗手法,进行正确的洗手,让细菌和病毒远离我们的小手。

2.危险我不碰

“不可以玩剪刀。”

“不玩刀就不会受伤。”

“手不能放在缝里面。”

“也不能玩妈妈烧好的水,很烫,会烫伤的。”

“指甲长的时候要让妈妈剪掉,不然会划破自己。”

通过观察小朋友受伤的照片,让孩子讨论怎么样做会让小手受到伤害,避免做一些危险的事。

小班是培养幼儿常规、自理能力的重要时机,通过对小手的了解、和小手游戏的过程中,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多做事情,认识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,在锻炼手部肌肉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,让幼儿体验到劳动带给他们的自信与快乐

幼儿的经验和学习:知道了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,了解不能做危险的事,保护小手,养成认真洗手、保护小手的健康卫生习惯。

教师的支持和成长:《纲要》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、合作者、引导者。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、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,把握时机,积极引导。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,自我保护意识不强,通过安全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到如何保护我们的小手,提高了安全意识。

感悟 收获

《指南》指出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教育的时机,发现幼儿的问题,与幼儿对话讨论,倾听他们的语言,观察他们的行为,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兴趣,用开放性的思维去走进他们的世界,观察、聆听、耐心引导

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他们成长,并勇敢走向生活的第一步。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关注有关认识手的各种知识,更为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能力,发展他们的想象力,以及通过实践增长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。一个人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十个手指头,因为十指不仅连心,它们更加连接的是成长的过程!相信孩子们一双双神奇的小手,在未来会创造更多的奇迹!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